“这次培训内容详实、专业,切实帮助我们新申报企业系统地梳理了高企申报的要点。”为进一步强化业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申报材料的规范性,泉山科技局“泉新助企服务行”系列活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专题培训会近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举办,受到参会企业的一致好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泉山区紧紧围绕徐州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落实《泉山区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泉新助企服务行”系列活动,着力优化提升科技创新领域营商环境,形成尊重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创新活力的良好氛围。
聚焦科创企业培育壮大产业创新队伍
(相关资料图)
“获批这个国家级的项目,让我们公司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果没有泉山区的帮助指导,我们很难成功。” 谈及去年获批的一笔资金,徐州科技创业园总经理助理徐鑫至今记忆犹新。
科技申报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不仅要求企业有足够实力,同时对申报材料质量的要求也非常高。由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申报的“徐州泉山安全科技众创社区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计划”作为苏北唯一获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的科技项目,在申报过程中,泉山区科技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积极指导,为项目申报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最终,该项目成功获批科技发展资金500万元。“未来,我们一定努力工作,为泉山科技创新尽绵薄之力。”徐鑫感慨道。
“高新技术企业怎么申报?需要哪些流程?”部分企业对高企申报还不是很熟悉。为进一步解除企业困惑,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泉山区科技局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包挂明细表》,借助“泉新助企”服务行系列活动,对全区科技型企业开展帮扶对接和精准服务。去年以来,共走访科技企业400余家,举办科技型企业培训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专题培训会等活动7场次。活动中,邀请相关专家就技术领域选择、知识产权布局、财务资料要求等进行实务辅导;技术专家通过解析申报书撰写及附件准备、申报注意事项等,为潜在申报企业规划现阶段筹备重点;财务专家围绕高企认定实务、评审要点以及研发费用归集、财务审计报告等内容作专题培训。
“每次的培训内容详实、讲解专业,切实帮助新申报企业理清思路,完善各项申报细节,提高申报材料的规范性。”徐州贝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磊曾多次接受培训。“专家们的讲解非常详细务实,使我们获益匪浅,每次活动都受到参会企业的一致好评。”
截至去年,泉山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12家,位居主城区第一。去年以来全区共计下达各级奖补资金近3000万元,组织云仟佰、中矿岩土、大正表面等16家企业成功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获批支持资金307万元,组织全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为661家科技企业减免房租2000余万元。
“我们将优化创新生态融入优化营商环境‘一盘棋’,围绕创新需求和创新规律精准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满意度,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泉山区科技局局长马红发说。
聚焦科创载体建设深耕一流创新土壤
科创载体是承载资源、聚才引智的重要依托,更是促进经济转型、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引擎。一直以来,泉山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打造更多高能级的科创载体。现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含大学科技园)9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家、众创社区1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组织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徐州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等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参加省级绩效评价,优良率达78%。
依托丰富的载体优势,泉山区科技局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不断提升创新浓度和产业密度,积极布局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链条,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特色,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构建市场化、专业化、多类别的孵化器,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化、品牌化的科创载体。
位于泉山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天煤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专业研发、制造、销售矿用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煤矿用新型单元支架搬运车,是全国首台具有自收式灵活性高的搬运单元液压支架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3月3日,泉山区召开企业家大会,该公司获评“先进制造十佳企业”。“因受疫情余波影响,大部分业务回款周期拉长,公司运转困难,急需资金周转。区科技局了解到我们的需求后,及时将‘高企贷’的科技金融政策送上门,同时帮我们搭建了与中国银行对接的桥梁,连通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最后一米’。最终,我们公司成功以‘高企贷’的形式获批贷款500万元。”江苏天煤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洪全说。
近年来,泉山区科技局不断优化平台服务环境,优选一批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遴选一批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科技创新项目,整合资源给予支持。充分利用“苏科贷”“高企贷”等专项科技金融优惠政策,联合徐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软件园,组织科技金融进园区融资路演活动,全力推动“科技+金融+园区”精准融资,助力科技型企业纾困解难。去年以来,共举办科技金融园区活动4场,为53家科技企业提供科技金融贷款1.56亿元。
聚焦政产学研合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创新环境也是营商环境,创新环境越好,企业的发展就越如鱼得水。近年来,泉山区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问题导向,立足校企产学研合作需求和紧缺人才招引需要,加强与驻徐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联盟,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更多科技资源集聚。
为全面落实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签署的全面合作协议,泉山区科技局聚力整合政校资源,经过与中国矿业大学多次交流沟通互动,探索建立了校地协同创新机制和“从创新研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参与”的合作新模式。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职业健康研究院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等一批优质科研平台,促进了薛勇院士团队、周福宝院士团队、王殿辉教授团队、何新建教授团队、孙智教授团队等多项高端科研成果入驻科技城转化,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为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创新驱动筑高地,校地合作结硕果——2020年,徐州中矿岩土与中国矿大的“资源枯竭矿区土地再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实践”,以及江苏中矿大正表面与徐州工程学院的“复杂环境特大跨径悬索桥防腐蚀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该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徐州赛孚瑞科与中国矿大的“巷/隧道干式过滤除尘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与以往校地合作不同,泉山开创了校地合作的创新模式。学校在行业服务中发现市场需求,与地方合作研发,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上下游通道,树立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目标方向,为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辉表示。
下一步,泉山区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围绕“1566”工作总布局,聚焦高企培育、载体建设、服务优化、产学研合作等科技重点工作,大力弘扬“四敢”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为全面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作出科技贡献。
标签: